欢迎访问凤庆人大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调研

凤庆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3/10/29 7:10:37| 作者:彭春波|本文来源:凤庆县人大办|点击数:

    为全面掌握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全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深入茶叶主产区大寺乡、勐佑镇、凤山镇等乡镇,以及滇红、稳隆、峡山等茶叶企业,以实地调研、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乡村干部、茶农、茶叶企业负责人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认真分析了全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步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凤庆是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凤庆的海拔、土壤、水质、大气都比较适宜建设无公害茶园,茶叶生产基地山川秀美,无污染,大叶种茶独具特色。茶产业作为凤庆的传统产业,“百年滇红”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近百年以来,茶与凤庆人民相互搀扶一路走来,茶产业为凤庆度过了困难时期,茶叶税收曾经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50%,是全县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目前,茶产业不仅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也将成为有效提升凤庆知名度的形象产业。

    (一)基地规模扩大,产业基础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抓住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扶持机遇,兴起新一轮茶业建设高潮,全县13个乡镇都种茶,种茶农户达80716户。推广茶叶种植科技,实施品种改良,大面积发展高优生态茶园,茶园面积剧增。2012年末,全县茶园面积达303614亩,其中,可采面积达281610亩。共建成高优生态茶园102314亩,有机茶园34324亩,亩产由69公斤增加到76公斤。另外还有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24400亩、野生古树茶31600亩的茶资源。茶园基地建设正在向高优、生态、有机方向发展。目前茶园面积为全国第三。(二)总产逐年提高,效益总体增长。201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23023吨,比上年增1365吨,增幅为6 %。茶园平均亩产达76公斤,比上年提高4公斤,增幅为5.6%。毛茶均价为17.1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1.62元/公斤。农业产值达39560万元,比上年增3694万元,增幅为10%。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46元,比上年增96元,增幅为10%。(三)企业稳步壮大,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现有茶叶初制所232个,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38户,茶叶精深加工能力已达5万吨以上。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种品牌竞相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工夫红条茶、CTC红碎茶、绿茶、花茶、速溶茶、普洱茶、紧压茶等10多类130多个茶叶品种,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四)营销策略加强,渠道逐步打开。2011年,由政府主导、财政出资、茶叶协会牵头承办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了“凤庆滇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庆滇红有了自己的身份。“凤庆滇红茶”生产技术规范基本形成,红茶生产将有较规范的技术参照。加强香竹箐茶王的保护与宣传,每年举办的茶叶节(2012年举办红茶节)中都开展拜觐茶祖活动;在市政建设注入“茶味”,以茶命名“滇红源”广场、“滇红路”、“绿茗路”,拍摄电影《红茶镇》、微电影《茶王》等,对茶叶营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凤庆茶叶产品内销各大、中城市,外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查中,有茶业资深人士谈到,目前“国内掀起了红茶热,凤庆茶只要质量合格不愁销路。”

    二、全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凤庆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较好,面积大、产量大、品质好。但是产值低、效益差,长期处于一流品质、二流品牌、三流售价的状况。量多质弱,茶农增产不增收、企业增产不增效、财政税收不理想。调查发现,我县茶产业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即“产、加、销”诸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基地管理无序,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一是茶园经营管理粗放。高优生态茶园缺乏现代农业设施保障,管理措施不到位,许多茶园中耕施肥、病虫防治、定型修剪不及时、不规范、不科学;老茶园树龄老化,缺乏管理,亩产低,效益差,导致茶农不愿投入。除滇红集团自营和联营承包的3万多亩茶园小具规模外,其余都是分户经营,管理水平低。二是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在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上缺乏专门机构、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对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茶农缺乏质量安全意识,滥用农药、滥施化肥;大部分茶园没有实现生态化、无公害化、有机化,产出的茶叶出现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等不良现象,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县品牌形象,制约产业效益提升。三是茶产业链裂缝大。我县乡村大都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或茶叶生产协会,提倡“企业+基地+商会+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但实体运作不充分,偏形式、两张皮、作用小,没有按照组织章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茶农和茶企缺乏原料供求的对接途径,一方面导致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原料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茶农对茶园管理我行我素,使用农药、化肥不规范,采摘标准不符合企业要求,茶农卖茶难,茶价低,出现鲜叶款不够支付采茶工资的情况。

    (二)茶叶品牌杂乱,缺乏标准规范。一是茶产品多牌子乱,内耗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滞后,生产工艺、标准不统一,茶产品名目繁多,品牌定位不准、内涵形象不清,整体上缺乏具有市场竟争力的优势产品,品牌战略工作滞后、QS质量认证进展迟缓。茶叶包装规格不一,地理标识不齐全,文化内涵不突出。很大一部分红茶生产企业没有使用“凤庆滇红茶”地名志标识,目前仅打造出滇红集团的“凤牌”、三宁公司的“三宁”等较少的知名品牌,其余产品还没有产生品牌标识。很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创新能力不强,相互跟风、照搬照抄,形成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缺乏行业自律;有的企业仅进行初级加工,只出售粗、精制原料,即所谓的“散茶”,县内包装完整、品牌独立的产品不多。即使有包装的产品,也是“三无”产品多,包装上印上“红茶”、“绿茶”字样就作为商品出售。县外一些销售商为了证明商品真实性,在茶业包装上印上“正宗滇红”字样摆上柜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初制所分布不合理,有的产能不足、有的产能过剩;30%以上的茶农搞自制加工。80%以上的初制所厂房简陋、破旧,加工设备老化,初制加工环节实现清洁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的目标任重道远。

    (三)市场化不充分,营销严重滞后。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介、以及商贸活动等对“滇红”品牌宣传造势不足;对县域茶资源及其产品宣传推介做得不充分,内宣如云保公路沿线、“滇红小镇”街道基本看不到宣传茶叶的广告;外宣上更是作为不多,外界人士不知道滇红出自凤庆。二是茶企业主体地位展现不充分。多数企业市场营销上观念陈旧,手段单一,有的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营销模式;大庄茶“物美价廉”的劣势长期无力扭转,好茶卖不了好价;不足百人的营销队伍与产茶大县的地位不相适应;茶叶企业凭着多年在茶叶行业闯荡的经验,各自为阵,缺乏整体的营销策略和反侵权意识,其它地方的红茶鱼目混珠,充斥滇红茶市场。三是缺乏茶叶专门市场。街面上虽然有了一些茶叶销售商铺,但规模都较小。自发形成的“胡广坡”茶叶交易市场形象极差。公路边、地面上随意堆放茶叶,无干净、卫生可言,与“滇红之乡”的形象格格不入。

    (四)发展信心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产业发展政策不稳定。我县茶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具有指导性、系统性、连贯性、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强的产业发展意见和政策,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混乱。政府对产业发展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凤庆茶业,时而注重抓基地、时而注重抓企业、时而注重抓营销,往往顾此失彼,使整个产业没有做到系统思考、认真分析、专题研究、整体推进。二是扶持资金引领效果不佳。县级每年都有产业扶持资金,但由于资金总量小,扶持范围广、内容多,每年只能在很小的面上做几件事,而且每年的扶持资金都没有形成刚性支出,弹性大,扶持的方向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在茶产业发展中,所开展的工作也就没有形成常规性和连续性,扶持资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茶文化挖掘推广不足。凤庆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但茶文化建设仍然是弱项,悠久的茶文化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虽已举办了若干届茶叶节,但缺乏文化内涵,物资交流一条街充当了茶叶节主角,以节助推茶产业效果不佳。

    三、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县在茶产业发展上需要重新审视,树立再次创业、再振雄风的信心。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规划,按照“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精细化、销售网络化”的要求,优基地、扶龙头、创品牌、拓市场、强文化、提效益。走好“企业+基地 +协会+农户”的发展之路,做强“当家产业”,造就凤庆茶业辉煌,为“滇红人”增光添彩。建议在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着力:

    (一)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茶产业。茶叶是凤庆的传统优势产业,83%的农户靠茶增收,茶产业是凤庆不能丢、丢不起的产业。从国内外对茶叶需求增长情况看,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内,喝茶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茶作为健康饮品被人们普遍接受,消费量不断增加,高端茶更是深受市场追捧;国外,每年茶叶出口量增加。可以说,茶产业是实现凤庆工业崛起的基础,是全县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产业,所以,全县对茶产业发展上必须进行重新审视,系统判断,专题研究,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切实可行地推进措施,始终坚定不移地抓好茶产业不放松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设高优生态安全的基地。一是加快企业基地认证。必须运用市场手段,引导茶农加入协会,协会与企业达成原料基地认定协议,实现企业、协会、茶农利益一体化,构建“企业指导、协会统筹、茶农分户实施”的茶园精细化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协会的作用,从源头上保障企业的原料质量、从根本上保障茶农的利益,也从内因上刺激企业拓展市场。二是精细化管理茶园。要坚持分类管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对高优生态茶园实行园艺化管理,继续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实施“改土、改树、改园”等改造措施,加快以茶园机械采摘和机械修剪为主的科技推广应用工作,提升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茶园管理、采摘成本。创造条件,加快茶园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茶园灌溉水平,增强茶园抗旱能力,建设一批标准茶园示范区。对传统老茶园实行古树茶模式管理,通过修枝改造培育古树茶园。同时推进有机茶园建设和认证工作,严禁在茶园中间种、套种危害茶叶品质和茶树生产的树种;由协会强化培训茶农,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促使茶农按无公害标准管理茶园;加强监管,严禁使用高毒农药、有残留农药,对销售、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勐佑峡山茶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经济利益共同体的运行模式,我们要总结完善峡山经验,在全县推行峡山实体运行模式。三是创建茶叶庄园。运用新的经营模式,走庄园经济、高端经济之路,在大寺、小湾、洛党、凤山、勐佑等产业核心区,选择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合作社、协会,以企业为主体,规划建成一批有文化内涵,有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功能的特色茶叶庄园,进而打造茶叶专业乡镇。

    (三)推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必须由茶产业协会牵头,尽快制定申报“凤庆滇红”省级地方标准。全县茶叶企业在“凤庆滇红茶”公用商标下加注自己的企业注册商标,采用“母子品牌”的方式运作。“母品牌”体现区域内的茶叶产品特征,代表区域类茶叶产品的共性,就是要达到滇红茶的行业标准。“子品牌”体现企业的产品特质,代表企业茶叶产品的个性。二是健全茶叶行业协会。要由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牵头,组织力量,建立健全凤庆茶叶协会,完善协会章程,启动茶产业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大力推进行业自治,建立健全“滇红”品牌保护机制,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形成企业自我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理顺茶产业生产环节各种关系,依靠行业协会关闭不达标企业,取缔不合格产品,逐步取缔家庭加工红茶的小作坊,全面、快速、有力地规范凤庆茶产业市场。三是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成立茶叶品牌战略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国家商标战略工作组,扎实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充分依托市场,不断优化调整茶产品结构,按照“做强红茶、做大普洱茶、做优绿茶”的思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茶叶产品,加快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的开发,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专家团队高位研发凤茶品牌,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积极争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同时,要注重抓好品牌保护和反侵权工作。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要抓紧培育茶叶上市公司。以滇红生态产业园为产品开发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融资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联营、承包、租赁、购买、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初制所,并对初制所进行厂房改建、设备更新,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及先进设备、新技术,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茶产品附加值。

    (四)强化现代营销拓展市场。一是借船出海拓市场。邀请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策划公司,围绕“凤庆滇红茶”品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凤庆茶业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商业平台和现代媒介,组织各大企业花时间、花人力、花财力,精心策划,做好国内、外市场营销,全面深入推进滇红茶的策划营销工作,必要时要大胆引进专家团队帮助营销,高位营销,在业界营造浓厚的消费氛围。二是建强队伍拓市场。聘请省内外市场营销专家,对我县现有茶业销售人员和有志投身茶叶销售的人士,进行全面系统的销售技能培训,快速提升销售人员素质,培养高素质的茶叶市场营销团队,依托上规模的营销队伍,以及增加销售网点来拓展市场。三是发展电子商务拓市场。要在凤庆茶原产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出“商家直销”牌子。帮助指导批发零售商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对在县内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经销商给予奖励。四是规范交易拓市场。一方面要尽快建设集茶叶交易、加工、商贸、仓储等功能齐全的凤庆县大型茶叶交易中心,配套卫生、质检、检疫等职能,推进茶叶市场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滇红小镇”的定位,打造一批茶室、茶馆、茶文化街、茶苑、茶人会所、茶庄园等茶文化体验、消费场所,以一流的服务、优质的产品、规范的市场,以及浓郁的文化、舒心消费,不断吸引各路茶商到这里来交易、消费,努力把凤庆建成全国红茶交易中心。

    (五)构建保障体系促发展。一是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健全长抓不懈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茶产业的领导,列入“一把手”工程,充实职能部门力量,严惩重奖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二是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保障体系。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成立茶叶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三是构建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现有的茶叶研究所为基础,加快建设凤庆县滇红茶研究院,加强茶产品研发,加强茶企业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企业服务团,进驻企业,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服务。健全服务茶农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茶叶协会以及设立茶叶辅导员,为茶农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加强对茶叶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行茶叶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五是构建强有力的文化助推体系。要办好“茶文化艺术节”,挖掘茶文化,赋予新内涵,充分展示“世界著名滇红之乡”、“锦秀茶王”圣地的地域特色。推进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产业相互推动,互利共赢。六是构建强有力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指导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对茶叶生产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产品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凤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3年10月

 

 

网络备案 云南网 监ICP备案
53092103202009

滇公网安备 53092102000004号

网络备案

云南网监110
报警服务